书架
怀念我的公公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公公感情用事,心地善良——(2)对大保报恩一辈子。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公公的对他的亲大姐(就是我们称为大保)的感情仅次于1949年解放后老百姓对***的感情。在他的嘴里,大保对他恩可以用“爹亲娘亲不如大姐供养我三年读书亲”来形容。

  因为生于1933年的公公小学毕业遇到三年内战,他所在地区中学停办,他被迫去重庆当三年童工学徒只为填饱肚子。过后回来当农民,直到18岁和婆婆结婚,他的人生路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之路。有一天,一个小学同学来告诉正在挖田的他,说附近几十里外有个中学恢复招生,学制三年,不需要入学考试,直接报名交学费住宿费就行。他知道家里穷拿不出钱,就向大保求助,是大保资助了他三年初中学费和住宿费。毕业后他又回到农村,又遇到县上派人来挑选人才,在一百多名已回农村的那届毕业生中选了20多名,经过短期培训立即上班。他侥幸被选中,成为一个基层公务员。尽管那时的公务员工资不高,不如现在这么吃香,但远比农村人收入高。公公由此觉得他进入天堂。他把这一切百分百地归功于是大保供养他读三年书的结果。为此,他在嘴上碎碎念了一辈子,并且身体力行报恩一辈子,到死都觉得还没报够恩情。

  我后来在与公公聊天时也跟他分析过这个事情中大保起的作用不是百分百。还有其他因素被他忽略了。比如第一当然要归功于父母供他读书读到小学毕业,使他有学习基础敢于去报名读中学。第二要归功于他小学同学及时来告诉他信息,不然当时农村资讯不发达,他只在农村干活,根本不知道中学恢复招生,错过招生也就迟了。而且他那个小学同学因为家穷,自己也没有去报名。第三要归功于他在中学认真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各方面排名靠前,所以县上能在一百多名初中毕业生中把他们20多个选上,全部进入体制由财政供养。其他没有选上的学生还不是在农村呆一辈子。后来可能有部分人通过当生产队长、招工、当民办教师等手段比普通农民过好点,但都没他们这批人幸福。

  我公公听了我这些分析,照样不为所动,坚持他今天的一切幸福生活都是大保赐予他的。他说要不是大保供养他读三年书,他就无法获得会计工作,就只能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生活贫困不说,他的大儿就接不成班,当然就只能娶农民,娶不成教师大儿媳,大孙女也不可能培养得现在这么好,大孙女找的对象自然也差。

  他还说那他在农村就存不了钱,当初二哥1990年得脓毒败血症,就只能无钱医治而死亡,二嫂肯定改嫁,丢下娃娃造孽。

  他继续说他在农村就没钱供养我先生在县城读高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