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谋明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乱兵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这些骑兵显然是丝毫没放在心上。

“可恶之至!”朱万春是淮安府人,此地生此地长,看到眼下的情形,当然是怒不可遏!

有人应和道:“就算是巡抚大人,不,史阁部的标营兵马也不该如此凶蛮残暴,这样的官兵,和流寇有什么分别?”

闵元启扭头看了看那人,微微摇头,并未出声。

流寇还要顾忌官兵追剿,或者是如李自成那样心怀大志的首领,后来逐渐整顿军纪,不仅不杀人抢掠,还会开仓放赈,自然不可能放纵兵马横行霸道,欺凌百姓。

当然农民军的军纪,也不可能如想象中的那般秋毫无犯,农民军的战力也不是文人想象的那样是进京兵军纪败坏才导致战败,事实并非如此。

但官兵的军纪就比流寇普遍还坏了。不管是哪个将领都是一样,特别是崇祯中期之后,官兵的军纪开始普遍败坏。

一则是崇祯的帝王术实在烂到无以复加,比如清军第一次破关而入,崇祯一口气砍了几十颗脑袋,很多人死的相当冤枉,但崇祯性子一上来,杀人如割草,根本毫无故忌。

皇帝杀人无顾忌,首辅,本兵,总督,巡抚……上到内阁首辅,下到巡抚巡按,州县文官就更不算什么的。文官的尊严体面,还有稳固的政治生态,皇帝都是丝毫不做考虑。

后人考据崇祯年间的失误,有时候简单的推到东林党或某个党身上,这毫无道理,因为在崇祯年间,没有一个文官能形成一家独大,掌握朝堂权柄的地步,也没有哪一个首辅阁老能够形成稳固的权力链条。大明的内阁并不是法理上的政事堂,阁老也不是宰相,阁老们的权力来自于对六部尚书和地方督抚的私人关系,能掌握六部和大量的地方督抚州县,任用私人,阁老才能使用自己的权力,用这样曲折的方式,真正的推行施政,而不是光凭票拟权来做大秘的事。

有明一朝,哪怕张居正能威胁到皇权,训斥万历天子如学生,但他仍然不是真宰相。

崇祯杀人,杀的却是文官为主,对武将则多般隐忍。多少坏事的武将,比如左良玉这样的,多次在战场败逃,多次不遵军令,在万历,天启年间有多少脑袋都被砍了,但在崇祯手里却是平安无事。

崇祯一直是实用主力,督抚都是读书人,杀了有更多,无所谓。武将却是带兵的人,杀了怕挑不到合适的继任人,更关键的就是害怕其部伍哗变。

越是怕,武将却越嚣张跋扈,法度败坏。

这样便是一种恶性循环,明末武将军纪之坏,官兵对地方的破败之重,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官兵所过之处,破坏比流寇要严重的多了。

这也是闵元金和梁世发,杨志晋,高存诚等人被闵元启言语打动的原因所在。

一旦官兵和流寇在大河卫打起来对地方的破坏就太严重了,如果没有自保之力下场会相当凄惨,没有人愿意叫自己的家乡亲人落到那种地步。

亲族在身后,哪怕是萤火之光,也是要试一试与皓月争辉。

另外一条原因,便是朝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