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红歌的力量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北京颂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饱含骄傲深情的歌声

《北京颂歌》是一首音调清新、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歌唱祖国首都北京的歌曲。多年来歌颂首都北京的数不胜数,许多旋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因为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国人民非常向往的地方。《北京颂歌》成功表达了全国人民热爱首都北京,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的美好情感。

(一)

在《北京颂歌》问世之前,人们听到过许多歌颂北京的歌,比如在《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一般以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内容居多。在1970年代,《北京颂歌》问世了。据词作者洪源和曲作者田光、傅晶的回忆,1971年4月,总政歌舞团一位负责同志希望创作一首歌颂北京的抒情歌曲。而当时的政治环境正处于十年动乱的中期,“四人帮”对艺术创作的禁锢与扼杀,当时的文艺作品除了歌颂领袖、歌颂党、歌颂文化大革命之外,其他题材都属“禁区”,然而歌颂北京,歌颂伟大祖国的首都,不仅是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提升地位、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如何既能摆脱当时程式化,政治化的束缚,又让作品能顺利通过严格的审查,这就需要大动一番脑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源和田光、傅晶经过百般努力,终于创作完成了充满民族自豪感和浓厚抒情色彩的歌曲《北京颂歌》,不仅在内容上一改歌颂领袖的框架,主要表达了歌颂首都北京的美好情感,而且具有时代特色。

对于《北京颂歌》的创作,作曲者田光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抒情歌曲可唱。1971年4月,我突然接到总政歌舞团一位领导打来的电话,想让我写一首以北京为题材的独唱歌曲。当时词作家洪源、作曲家傅晶同志在我家研究创作问题,我们商定一起合作。在两三天内,洪源写出了歌唱北京的两首词。经过研究,选用了其中一稿。”

词作者洪源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几乎每天将天安门周围的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个时间段都站过了,那种保卫祖国的荣誉感油然而生。”他用日记写下了那些难以忘却的点点滴滴,而在这其中一篇写于黎明前的日记《我在金水桥站岗》成了日后《北京颂歌》的最初蓝本。“那个时候,一边站岗,一边看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一边聆听着从北京站传来的《东方红》嘹亮激昂的歌曲,一种创作的灵感与冲动难以抑制。”

歌词写好后,田光和傅晶合作谱曲,他们先谱了一个四分之三拍的圆舞曲形式的曲调。但洪源认为,四分之三拍的风格不够庄严,建议重新谱曲。于是,重新谱曲后成了现在的曲调。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洪源(1939~ ),安徽铜陵县人,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1967年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任长江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82年调武汉市文联任《芳草》文学月刊主编,1987年调武汉市新闻出版局暨武汉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芳草路》、计词集《韶华情》。《芳草路》一书曾荣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首届文学奖。

曲作者:田光,(1925~2009)原名银山,河北饶阳人。1948年入党。田光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员、华北军区第三纵队前线剧社音乐组组长。195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修科。后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音乐编辑、音乐组组长,总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干事,《解放军歌曲》编辑组组长,解放军文艺社副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