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许平黄姑娘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章 破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部下走出营帐后,镇东侯缓缓坐倒在椅子中,显得非常疲惫,杨致远向前走上两步安慰道:“大人,他们对您忠心耿耿。”

“我知道,所以我才为难。”镇东侯点点头,他的部下数以万计,但只有四个人是对他绝对忠诚的,再也没有人能够相比,就是贺宝刀都远远不如。十几年前,朝廷决定赐给他侯爵的身份,打算以此为幌子关闭大都督府。早在朝廷正式的旨意下来前,镇东侯已经得知了这个消息,另外三个发誓效忠镇东侯的人,当着杨致远的面无所顾忌地把野心吐露出来……直到今天,镇东侯还记得当时杨致远的震惊。不过震惊之余,杨致远默默地接受了它,成为继赵慢熊、金求德和李云睿外,镇东侯可以完全放心的人。

“就凭这帮家伙!”镇东侯骂道:“连一个小小的新军都办成这个样子,还总妄想开辟什么太平盛世。说什么解民倒悬,我看都未必能比现在强。”

杨致远默默不言——虽然他的大人和他有着绝对的信任,但这仍是一个双方都尽力避讳的话题,听到镇东侯这句话时,杨致远明白这次赵慢熊的举动肯定让他的大人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所以才会如此激动,不过他同样深信大人不会再说第二句关于这个话题的话。

在十几年前那场令人震惊的摊派中,杨致远曾冒着另外几人恶毒的目光和阵阵冷笑,咬紧牙关表示反对,他背心流着冷汗质问赵慢熊:“大人在万民中的威望,类似岳王爷,如果大人突然当了董卓,天下人又会如何看待大人?贺兄弟若是不同意又该怎么办?以往大人的好名声会十倍、百倍地变成恶名,两京十三省,二百万官吏兵将,有几个能心服?”。

另外三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他:要说名不正、言不顺、人心不服,难道还能有比元寇和宋室的差距大么?鞑子会杀,难道我们就不会么?有不服的就杀,天下有一半人不服就杀一半,有七成不服就杀七成。杀他一个尸山血海,剩下的自然就服了,就是当年小小的建奴,不也差点把辽东杀服了么?至于贺宝刀,若是不同意更好,我们正需要个首级祭旗。

当时杨致远继续表示反对时,他已经做好和贺宝刀一起被用来当叛旗祭品的准备,其实杨致远很清楚自己一定会服从大人的任何决定,但他绝不会表现出一丝一毫。因为杨致远坚信他的大人,绝不会对百姓举起屠刀……万一,万一真的要他看见这一天,或是被迫去服从大人的这种决定,他宁可死于那一天之前。

“我说过我不会负了你们,但我也绝不会负了百姓。”

当杨致远从大人口中听到这句话时,他知道他猜对了,镇东侯坚决要交出兵权。面对其他三人的疯狂劝阻,镇东侯冷静地答道:他不相信会大明朝廷上任何热衷权利的文臣,会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攻击一个已经赋闲的侯爵,攻击一个自愿交出兵权、名满天下的功臣,至于皇帝的猜疑,更会因为自己放弃兵权而消散大半,转而关心起自身的名声来。当镇东侯作出决定后还说了一句让人有些莫名其妙只能明白大概意思的话:我不会搞扬州十日或是嘉定三屠,更不会去干南京大屠杀。

事后的发展证明了镇东侯的判断,渴望权利的文臣们忙于瓜分刚刚收回的权利,而之前对镇东侯疑虑颇深的阁老孙承宗等人,也从攻击转为保护,镇东侯在朝廷和福建的文臣盟友,更因为事态缓解而恢复了与镇东侯的合作。

至于杨致远,则把秘密深埋在心中,辞去兵权成为一个赋闲的武将,切断了和旧友们的联系,专心奔波在福建大地上,后来又加上了广东,两年前再加上浙江。成为难以出京的镇东侯的眼睛和耳朵,守卫着镇东侯建立的学校和工厂,平衡着支持镇东侯的商人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向镇东侯汇报各地的灾情、瘟疫,还有粮种和疫苗的进展……虽然不明白镇东侯的很多用意,杨致远仍竭力按照镇东侯的交代去建造、维持各种机构,直到这次重开新军才返回京师。现在福建、广东的底层官吏,几乎都是出自镇东侯的学校,他们能写会算,懂得工商海贸,以杨致远的暗自推测,镇东侯这分明就是在训练新朝的官吏,而且是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官吏。每一年都有大批的学生毕业,他们或许没有见过镇东侯,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学的教材就是镇东侯秘密编写的,但是他们都服膺镇东侯的学说,覆盖在官场和民间的岗位上。若是再有数年的锻炼,杨致远相信镇东侯可以轻易得到足以控制整个南方的人才,而且是一批志同道合,能够让国家运转得更好的新官吏。当年,只有一支军队,现在还差一支军队,和一点点时间。

“大人,新军的问题……”杨致远斟酌着字语,因为涉及到的人太多,牵连太广,而大人始终说要不负旧部。虽

(本章未完,请翻页)